产品的那些报告,你真的明白怎么写吗?
做产品是很难绕得开写各种报告,产品新人更是以《产品体验报告》和《竞品分析》为核心来练习和展示自己的产品思维和能力。这篇文章就来谈一谈产品的这些报告怎么写。
写报告的目的性是说,完成一份产品报告是为了解决某一种需求。并不是我们的报告都是为了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总结起来成为一篇可阅读的文章,而应是围绕着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流程去阐述,这种阐述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这就是围绕着需求写报告,也就是报告的目的性。
报告的目的性有很多,有时候是为了解决流程的某个问题,比如为了确定产品功能模块而写的竞品分析报告;有时候是为了解决需求的某个问题,为了优化某个功能的交互与用户体验而写的产品体验报告。总的来说,写产品报告,不是为了解决用户的需求,就是在解决用户需求的路上。
举个例子,当我们写《竞品分析》的时候,往往我们的产品是处在一定阶段的,比如是最早期,功能尚未定义明确的时候,我们的竞品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我们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这里是撇开用户需求,这一产品功能的根源),去思考和梳理,我们的产品应该有怎样功能和定位,更多是一种参考现有成功和失败方案的角度。竞品分析在这里的目的性就是分析现有竞品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又有什么对应的核心功能,及其呈现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梳理和获取产品可能存在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是竞品分析的重中之重,而产品的用户群体分析、市场分析、甚至交互设计等都没有拥有很高的优先级。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竞品分析,甚至可以缺少竞品的用户体验分析、视觉交互设计、市场分析等等,而是把目光聚焦到早期的功能定义和商业模式分析。
总结起来,这部分可以称为,在合适的场景下写出合适需求的产品报告,即报告的目的针对性。
首先,形式包括报告呈现的样式。常见的样式包括,Word的图文稿件版本,PPT的演示文稿版本。两个版本各有优缺点,并不存在绝对优势,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合适的应用场景下,使用合适的报告样式。Word比较突出的是详尽的分析过程与严谨的层级结构,因此适合用来做总结报告和可存档的记录报告,不太适合用于演示(毕竟演示的用户体验不佳,字太多);PPT更突出的是关键信息,非常适合用于内容分享演示和快速概览认知,因此适合用来做信息展示和会议讨论,不太适合用于内容存档(因为有限的页面空间会让制作者精简内容而缺失细节)。
其次,关于报告长度。这里要分开对待了, 对于刚入行的产品人 来说,报告是融入行业的第一步,所以产品新人都会写很多报告来练手,这里有一点建议,对于产品新人,最开始用于熟悉报告格式,内容方面的时候,可以尽量的写的详实,但是,在熟悉内容以后,一定要学会聚焦核心、去除冗余,把报告写的精简。这样的目的是,产品新人都希望把自己的实践展示给未来的面试官或者应聘公司,作为自己能力和实践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的面试中,面试时间是紧凑的,一定要把报告写的精简,让面试官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你的报告主要内容,能被看完的才是有效的。这种情况,Word不超过3页,PPT核心内容不超过7页。 对于非新人 来说,报告长短只有一点:能把核心问题描述清楚就够了,长度并不是报告的限制。只是从阅读者的用户体验来说,在说清问题的同时,越精简越好。
总结起来,形式只是辅助内容的一方面,使用最能帮你说明问题的形式就好,同时保持精简。
做产品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以用户为中心,二是用数据说话。写报告也是如此,报告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并以数据事实来加强论证。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报告,数据支持都是让报告更有可信度的因素。数据思维包括了在报告中使用和引用公开客观的数据(一定别忘了附上引用的数据地址),也包括用图形图表来整理已有数据,让数据更明显地去辅助论证报告的结论。
首先,要明确报告的目的 ,知道自己为了什么需求而在努力。这种需求可以是用户需求,也可以是产品开发过程的需求,也可以是新人练手写报告的目的(主要分析产品的商业、业务模式,或者产品的用户体验,或者产品的视觉设计等等;不建议新人写大而全的报告,那样会缺失焦点,分散读者注意力,并让文章长度不可收拾,也不符合实际报告的用途)。
其次,针对报告的目的,确定形式、列出提纲 。一方面是在写报告前帮助作者梳理思路,确定报告结构;另一方面是为报告定下内容比例,避免报告详略不当而造成报告逻辑混乱和表述不明,辅助作者聚焦于报告的核心。
再次,写报告时尽可能多插入图形图表辅助信息接收者理解和判断 。有的报告不一定会有数字数据,但是逻辑图形是很可能存在的,在讲述关联与关系的时候,可以插入图形帮助信息接收者更容易抓组关键(行文层级结构设置和重点内容格式突出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最后,报告是要有观点和结论的 。我们的报告不仅仅是列举和分析了一些需要整理的信息事实,更重要的是每个报告都要有自己的结论和观点,这才是报告最应突出的内容。再多的信息事实分析,也都是为了提出或者论证观点与结论。报告中常见的一些观点结论有,①不足与问题的指出,并附上相关的解决方案(给出可操作的方案步骤,甚至用改进后的效果图来说明);②符合本产品的可能商业模式,业务模式,并结合本产品具体资源给出具体方案流程;③符合本产品的交互设计,给出本产品可参考的具体交互设计方法与原型效果。
写报告时牢记,报告都是为了产品和需求服务的,最终都要落实到我们怎么做上来。
PPT模板在哪下载?
ppt模板可以在WPS模板、PPT大学模板、Docer模板里找。
WPS模板,稻壳儿Docer是WPSOffice旗下的在线模板产品,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专业级别的办公文档和Excel表格和PPT模板。
目前,WPSDocer在线模板采用全新Logo、主页、个人中心,支持模板分类,自由定制更多专业文档,打造全新版本的办公软件,为个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操作体验。
PPT大学模板:PPT大学为商务人士提供专业级别演示模板定制,旨在让PPT制作从此简单,为商务人士提供更好的PPT演示服务。
Docer模板:1、PPT模板分类:总结、简约、商务。
(1)按用途:简历、报告、发布会、庆典仪式总结、培训、毕业答辩;
(2)按行业:科技、教育、互联网、交通、医药、广告、金融、能源、旅游、房地产;
(3)按风格:中国风、可爱、韩范儿、清新淡雅;
(4)其他:动物、花朵、风景。
产品体验报告 | 要深度分析,不要表面赏析
某个时间我们下载了许多优秀的APP,定了伟大的目标“每天赏析一款优秀产品,学习前沿的交互和视觉风格,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和眼界,确保在工作中能迅速找到参考^_^…”
嗯,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做法(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自觉更新自己审美和眼界,值得表扬啊!(先给一颗糖吃)但是,时间一长你会发现索然无味、没有突破,基本每个设计点都有共同的理论支撑,而且每次赏析只能停留在基本的交互体验和视觉风格上。
没有强大的数据支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只知道设计理论 却不知产品现状?只能看到“点” 却不知“面”的精彩?竞品的优劣势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改善?不知道?因为你没有做深度分析!
下面开始梳理我最近学习《产品体验报告》的一些心得,先上车吧,老铁!
一、什么是产品体验报告?
产品体验报告,是体验者在深入了解某个产品的
商业模式、目标用户、使用场景、市场现状、产品功能、交互体验以及视觉风格,同时还包含了竞品主要功能的对标
,是先有深度再到广度的分析报告,是全方位总结出来的图文报告。
这里的“体验者”可以是:运营、产品、交互、UI等产品相关人员,
现在已经不局限于产品经理做报告了
,因为行业需要多元化人才嘛,同时也为你
跳槽、转岗、晋升打好基础
嘛(重点是为涨薪带来机会)~
既然是一份图文报告,就必须具备
可呈现、可阅读、可传承
的相关条件,类似于我们的工作总结、项目复盘等,产品体验报告也有特定的输出框架和规范。
二、写这个有什么用?
一般利用产品体验报告来指导产品改进;用于加深对目标产品和目标岗位的了解,深度体验相关产品是必备流程;也可以用于新入职或应聘时,为了摸清自身产品以及竞品而进行的研究分析、面试时也能证明你对该产品做了充分准备;当然也可以用来了解一些新生产品、感兴趣的产品,拓展产品思维、设计思维。
产品体验是一个常规的手段,也是一个必要的流程,只有随时随地做到对行业,市场,用户的了解,才能在关键时刻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前期准备
熟悉产品体验产品
熟悉APP是做报告的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去体验它,感受它的优劣势。正如前面所说,这个优劣势不光是停留在视觉、交互方面,还可以包括核心功能、特色功能等,甚至是战略层面的。每个人都是用户,所以不要怕判断错误,大胆去感受、去思考、去提意见,然后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零零散散的笔记没事,后面再统一整理,第一感受是最真实的。
在记录想法时候,最好把你的理由罗列出来:哪里好、哪里还可以优化、我应该怎么做?这个记录好了,后面写报告的时候会很轻松。当然也不要闭门造车,尽量和身边的产品人员共同探讨,发掘他们对产品的看法,或许能收集到你遗漏的点。
如果是你参与设计的产品,那直接把你之前的设计思考和建议 复盘即可。
收集整理资料
资料收集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需要多渠道去发掘信息,并把他们串联起来再分类,相信收集过后会对整个产品的
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用户体验五要素)
有大致的了解,后面会根据这5个层面做产品解剖。
收集具体层面:
需要了解APP的市场反馈:各端下载量、使用评论,以及这个APP有哪些竞品,这些竞品的相关数据又是怎样的。
如何获得数据?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市场、APP Annie、神策数据等数据网站来收集。很多自家产品还有内部研发的“数据观象台”,这些都能记录留存、转化、用户特征、行为、点击事件等重要数据,是产品报告中的有力证据。
收集宏观层面:
可以直接通过公司官网、产品介绍、招聘网站、用研报告、运营报告等方式收集
分析资料
可以在写报告的时候同时进行。如果提前做好初步的资料分析,将会提高后面写报告的效率。
分析具体层面:
(1)根据用户的评论反馈初步判断,提炼关键信息点进行分类。同时可以查看竞品的用户评价,两者之间做对比,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优势或差距;
(2)竞品的行为数据我们基本看不到,是人家的产品机密,我们主要是自家产品的行为数据,竞品只是参考意义;
(3)最后可以从功能、交互、视觉、运营的维度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优化,把这些都记录下来。
分析宏观层面:
根据搜集来的产品的背景、新闻、研究报告等信息进行分析,
提炼其中的重要观点
,然后把这些观点按照“用户体验五要素”归类,
把搜集来的观点和自己对产品的想法进行碰撞,记录思考过程
。
推荐工具
为了便于共享、传播及图片处理,产品体验报告通常以PPT的形式记录,因此我比较推荐的排版工具有:
office PPT、Keynote、Axure、Sketch、Ps、Ai
。
注意:制作一份产品体验报告,你要面向的是企业高层、上级领导、面试官、产品团队的同事、客户等,所以需要
结构清晰,排版精美、简洁
,这样才会让人很有读下去的欲望,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可呈现、可阅读、可传承。特别是自己以设计师的身份拿出报告的时候,排版是否精美、信息主次区分是否明显,也是对自身专业性的一种考量
(文章最后我会分享一些简单的模板供大家参考)
四、输出框架
讲到这里,准备工作就已经做的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开始规划写作思路。下面列举的是比较全面思路,可根据现状自定义框架(重点是产品分析那一步,
绿筛那部分
):
五、体验环境
六、产品背景
产品背景可以结合上面宏观层面收集来的资料加以描述,尽量保证描述的逻辑性,
要让现状、痛点、价值、目标一目了然
。不要记流水账、也不要复制粘贴。具体思路如下:
可按照发散到聚焦、聚焦再发散的逻辑描述:
先介绍市场环境→当前环境造成什么问题→用户存在什么痛点→产品如何解决痛点→产品能达到什么目的→产品价值和未来的方向
为了更容易理解,下面拿Uber的一段产品背景做举例参考:
七、产品分析
1.战略层
产品定位:
为“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解决“谁”的什么需求;
产品类型:
提供服务的产品属于哪个领域,具有什么样的产品属性;
功能特性:
代表了一个产品核心情绪,可以从产品定位和主要功能中提炼出关键词。
目标用户特征:
大方向描述完后,现在开始对
产品的主角(用户)进行细分,用户是谁、特征是什么、他有什么问题、使用场景是怎样的
。
用户信息可以通过用户调研、后台数据、产品数据、竞品数据、市场数据等渠道收集,在我前2篇文章中有讲到过,如果前期有做这些准备,可以提取相关信息写入报告:
《用户体
验旅程图 | 概念实操模板》
《用户角色模型 | 拒绝“我认为”的设计》
用户需求解决办法:
需求可以从实际数据和用户反馈中提炼出来,有些运营团队会通过组建铁粉群、论坛、问卷调查等方式集中活跃的目标用户,在这里可以得到他们的诉求,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面对面做访谈。解决办法对应到需求,可以
利用“KANO模型”归类
,举例:
使用场景:
通过“KANO模型”归纳了需求和解决办法,然后就要列举出用户使用产品的环境:
什么情况下使用产品?这个情况会不会导致情绪波动?什么地方使用产品?这些地方网络环境好不好?不好该怎么办?定位有没有覆盖到?精不精准?不精准怎么办?移动支付时账号内无零钱怎么办?正在等车时,手机没电怎么办?
…
这个时候需要你保持一颗同理心,通过一个切入点把思维发散开,
产品设计要考虑到极端情况,必须不停的问“为什么”
。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一起完善,C端产品每个人都是用户。B端产品就需要身临其境去现场,或者实实在在找用户调研。
行业分析:
这个分析完全是宏观层面的东西,一般通过政策、经济、社会、科技方面来发掘,行业新闻资料网上都能找的到,其次就是看你平时对行业的度了。当然一些数据平台也有直观的信息可以参考:
应用数据:
通过对比竞品在应用市场的下载量可判断出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用户评论评星可以大致分析出产品口碑。迭代记录是个好东西,可以了解竞品的研发方向。阶段数据可以通过“友盟”等数据平台接入应用市场获取:
2.范围层
这里从产品提供的功能(服务)层面来分析,可以按以下2个维度区分,并描述他们带来的价值:
基础功能
(必备的功能、解决问题的、代表产品属性的)
特色功能
(核心且重要的、打破同质化寻找差异化的、提升用户满意度的)
3.结构层
可以通过:
功能架构图、业务流程图、页面流程图
去了解产品结构,并且能清晰的看到用户完成一个任务的路径,中间会发生什么,有多少步骤,然后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
对于竞品我们可以边操作边记录,我建议
一定要自己画一遍,流程图能帮助你梳理产品逻辑
,画完之后可以分析其中的优缺点,对比之下你会一目了然(解剖主要功能即可,像注册/登录/绑定 这些常规功能你自己看着办~)
推荐工具:XMind、Axure
4.框架层
主要是对产品的重要界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优劣势和整改意见,因为这些是
整个产品的灵魂
,例如:一级导航页、主要业务流程页、重要功能页、特色功能页以及用户最喜欢的页面。
5.表现层
表现层就是一个
产品注入灵魂之后的肉体
,既呈现层、UI设计。人的审美观会根据时间发生变化,所以这里是检验你平时有没有经常性把玩优秀APP、有没有设计趋势。有设计基础的当然可以尽情发挥,不是设计出生的可以对应以下几个维度做参考:
(1)视觉舒适度
每个人都有评价设计的资格,当你在使用一款产品的时候是否被包装所吸引,一眼看上去辣不辣眼睛,这是产品最基本的脸面问题。
颜色、布局、版式、微交互、精致度等,如果这些让你的情绪产生正面增长,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被产品的“
本能层次设计
”所吸引;如果情绪波动不大,说明还看得过去~(同质化很严重嘛)如果从视觉上让你感觉不舒适、皱眉头等负面情绪产生,那只能说明:还有优化的空间(够委婉了吧)
(2)视觉和交互的一致性
比如:页面切换方式、反馈机制、加载刷新、空状态、功能性按钮的状态、图标风格、元素细节、设备适配、视觉语言等是否将
一致性覆盖到整个产品
(3)品牌感
品牌设计是最容易在视觉上打破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方式,很多优秀的产品早已深入人心,比如:企鹅-QQ、熊掌-、猪脸-飞猪……
将这些形象元素融入到APP里面,创造属于自己的视觉效果,这是除功能以外寻找差异化的最佳方法。我举一个“飞猪”的栗子:
“飞猪”将一个Logo特征融入到搜索框、toast、图标、标签等地方,从而提升视觉的一致性和品牌感,这是一种思维灌输式的洗脑,将品牌映入人心
(4)功能可见性
围绕“
视觉服从于功能
”的原则。UI设计要把握好功能的视觉权重,比如:功能优先级、入口层级、按钮层级、哪些可操作等,这些都需要
通过设计让用户感知到
。
假设一个可点击的地方,但用户看不出来、没感知到,这就是功能可见性极弱,影响使用体验。
同时还要考虑到用户群体,如果是一款老年人、色盲者使用的产品,你的功能可见性又是怎样的呢?
总之,我们做一个设计或者评价设计之前,脑袋里都要过一遍用户使用场景。
八、竞品分析
基于战略层面收集到的数据,我们需要和竞品做宏观对比、具体对比,看看别人家产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受用户喜欢:
宏观对比:
具体对比:
(1)功能差异化对比
(2)视觉和交互对比
这里可以运用文章开头提到的“APP赏析”,站在UI设计和交互体验的角度做对比分析,罗列出双方的优劣势,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另外,这么多资料没有模板嵌套 会影响工作效率,我简单整理了一些PPT,后面会把这些文件都分享出来。
九、假如我是产品经理
相信你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已经对产品了解的比较透彻了,在解剖过程中你肯定有很多疑问和自己的想法,没关系,大胆把他写出来,这能够检验你的分析成果。
假如你是产品经理或设计负责人,你会如何优化、把控产品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始你的表演吧:
功能问题交互体验视觉风格产品未来发展的设想
十、总结
(1)
千万别急着动手
,先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认真分析并做记录;
(2)了解产品定位、用户群体和市场现状,知道产品为哪些人解决问题、设计机会在哪里?;
(3)找到用户诉求,参考竞品,结合产品现状给出合理建议;
(4)与竞品做对比,找到优缺点,设想改进方案。
抛问题:
Q:做产品体验报告有什么注意事项?
A1:虽然是大胆设想,但切勿乱下结论,很可能你没经过思考的结论会把别人带进沟里,任何结论都需要在经过深度分析之后再汇报。
A2:切勿闭门造车,打开思维、与业内人员共同探讨,尤其是你们的UE/UI/SM/PM等产品核心人员,尽量避免过多的主观现象,否则容易迷失自我。
Q:虽然知道书写流程,但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A1:因为你前期准备还不够充分、对产品的理解不够透彻、业务逻辑了解不深,需要多和产品团队沟通,经常性体验产品(带着问题体验)
A2:建议你看下前两篇文章,会对用户人群和需求分析有一定了解:
《用户体验旅程图 | 概念实操模板》
《用户角色模型 | 拒绝“我认为”的设计》
Q:相关模板可以给我做参考吗?
A:当然可以!
【UXD笔记】微信公众号,回复“体验报告”即可获得下载链接
,我们还会定期推送优质的产品设计文章和资源哦~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要想产品体验报告写的更从容,你还应该做一些准备
2.Uber产品体验报告
3.优秀的产品体验报告该怎么写?
4.你会写报告?产品体验报告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UXD笔记(公众号)
作者:h梓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