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工作总结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相信大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不是需要好好写一份教学总结呢?到底应如何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生理学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前我国培养着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很大一部分的高学历人才集中在省市级医疗机构,相较之下,基层医疗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有很大缺口,尤其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医护人员,其中主要是而向高职院校的对口毕业生。医学高职院校的生源除了通过高考填报志愿入校,还有由中等职业学校升学考入。为了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学历的进一步要求,提高其知识水平,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部设立了高职单招考试,为中职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平台。我国中、高职衔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模式,但在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方而仍存在不足。
一、以我院为例谈中高职衔接教育
我院作为医学高等专科院校,在护理、检验、药学等专业接收通过考核的中职学生。招收入校的中职毕业生根据专业及人数进行分班,一般情况下该类学生与历届高中毕业经高考入校的学生编入不同的班级,但两类学生的授课课程及培训目标均相同。20xx年x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以此指导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相关工作。本着立足专业培养目标,改革调整课程体系的目的,我院医学基础部牵头的《医护类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问题的探讨》课题组,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深入调研,以期能客观了解我院医护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中课程部分的情况。调研主要在20xx-20xx年入学的高职单招学生中开展。调研中发现,37.45%的同学认为现在所学的课程中有1/4是已经学过,32.47%的同学认为近半课程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过程中已经学过。其中包括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
二、分析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生理学教学
在大多数医学中等职业学校,生理学作为必修的医学基础课,列入各专业一年级的教学计划中进行讲授。同时,生理学作为高职单招考试过程中的考试科目,考生在考试的课程辅导班中也进行了强化学习。所以该门课程对于高职单招学生来说十分熟悉。但当踏入高等专科学校后,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该门课程作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组成部分,需重新讲授学习,并且作为考试科目。在对高职单招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中:83.31%同学在高职课程开始之前,已学过生理学内容。并且有一部分同学对于生理学抱有的学习态度是认为每个医学生都学习该门课程,所以也得学,但不认为该课程与专业具有很强的联系。综合问卷结果及对高职单招的同学讲授生理课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同学对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三、中高职衔接中生理学教学的探讨
注重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纵观学生整体素质及学习能力,高职单招的同学基础较差,初中毕业后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触医学知识,学习的不够全面,但经过三年的培养过程对医学相关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就理论知识来说,英语基础较差,很多同学已明确自己的弱项;但对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课程有充分的自信;对生理学理论知识、概念等能熟记,个别同学甚至能指出之前记诵的内容与现在课程教材所讲不同,死记硬背概念的较多见。总结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发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在实训课时,很大一部分高职单招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强,且兴趣浓厚。经过中职三年级的实习,同学们对生理学所涉及的实验完成较好。教师可提高对该班级同学的要求,测量血压、ABO血型鉴定、心电图等实训操作,考虑到中职同学已进行过实习,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对测量血压等部分,应该是非常熟悉。在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告知下节课所上内容,在上课时由老师示教改为学生示教并讲解,让其余同学们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成为小老师。角色的转变,可带给同学们不一样的学习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堂融入专业、人文教育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若只强调基础的课程重要性,让学生要充分重视,往往收效甚微,可联系临床、生活例子或结合专业特色,谈及相关联的部分,比如对于药学专业学生讲授消化与吸收章节时,可举口服药物吸收的`例子,让同学们将通过中专的学习和实习已获知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引导其自觉学习。部分同学因二次学习相同课程,表现为过分自信,考试成绩并不比应届高中毕业没有学过生理学内容的新生好。授课教师应巩固其基本知识,肯定学生已有的知识,肯定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肯定学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在此基础上,指出学生的不足,鼓励其再接再励,抛出问题,激发其探索热情。对已能记诵的知识点的学生要求能充分理解。
3.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方式
安排时间让原来来自中职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课堂上交流自学方法。在课前提供2-3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讲述与生理学有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素质水平;在复习环节时不仅是通过提问,教师可提供PPT,让学生上讲台,以老师上课讲解的方式回答某知识点的问题,一方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一方而检阅所学的内容。教师在制作幻灯过程中,注意备课细节,将一些简单的生理名词的英文附上播放,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英文。不只以试卷的方式考查学生,加大实训操作、课堂表现等部分在总评成绩所占比重,引导学生跳出对知识点死记的固有学习模式。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看到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中的不足之处,除了不断思考对于课程体系如何进行可行性调整之外,在授课过程中带着学生们把课上好也是关键。全面分析该类学生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授课方式,既让学生们学习巩固了必要的课本知识,也对职业素养有了进一步认识,能够以更好的学习方式在医学成长路上不断前进。
生理学实验预习报告怎么写?
生理学实验预习报告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这三个主要内容,这些大部分都能在书上找到,
但是写实验预习报告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写,而是为了学会这个实验,最起码要大体了解这个实验的实验原理,仪器原理,仪器的大体结构,基本的操作方法,这样才能在做实验的时候得心应手,
因为实验课的特殊性,老师在上课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把实验原理,仪器原理都讲的特别透彻,上课时只是几句话概括一下实验原理,讲的最多的就是仪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还有数据的后期处理,
所以要想上好实验课就必须上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
【生理学高分实验报告】蛙的骨骼肌收缩实验
蛙的骨骼肌收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蛙的腓肠肌的收缩反应,加深对阈刺激,阈上刺激,最大刺激等概念的理解。分析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形成机制。
一、实验原理
1、蛙的腓肠肌和坐骨神经属于可兴奋组织,能够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阈值和阈刺激通常用于表示单一细胞的兴奋性,且单一细胞的兴奋性是恒定的,不同细胞之间的兴奋性又有所差异。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强度(阈值)时,可兴奋细胞才能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肉收缩。
由于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是多细胞组织,故在一定范围内,其所受刺激与反应之间不会表现出“全或无”的关系。当所给刺激的强度低于阈值时,肌肉不会产生兴奋,收缩曲线也不会发生改变。之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达到/超过阈值时,肌肉收缩幅度随之加大,收缩曲线的幅度也逐渐增大。
当刺激强度增加至某一数值时,所有的肌肉细胞均产生兴奋,此时肌肉出现最大收缩反应,之后收缩幅度不会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骨骼肌收缩幅度的大小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和参与收缩(可兴奋)的骨骼肌细胞的数量。
2、蛙的腓肠肌组织属于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时能够产生肌肉收缩。单收缩指肌肉组织受到单次有效刺激后发生的一次收缩。当刺激频率较低时,若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之后,则每一次刺激所产生的收缩均为单收缩,在刺激频率逐渐增加的过程中,若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的舒张期内,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收缩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随着刺激频率的持续升高,若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内,此时产生的收缩称为完全强直收缩,所描记的肌肉收缩曲线趋势平滑。
二、实验材料
蛙类手术器械(粗剪刀、组织剪、眼科剪、圆头镊、眼科镊等)。蛙板、手术丝线、张力换能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三、实验步骤
1、破坏蛙的脑和脊髓。
2、腓肠肌的分离和仪器的连接:使蛙俯卧并将其固定在蛙板上,游离出蛙的腓肠肌,将腓肠肌远端与张力换能器相连,并将刺激电极与腓肠肌紧密接触。
3、观察刺激强度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记录阈下刺激,阈刺激和最大刺激下骨骼肌收缩曲线的变化趋势。
4、观察刺激频率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描记骨骼肌在不同刺激频率下呈现出的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曲线。
四、实验结果
1、控制刺激的频率不变,逐步加大刺激的强度。设置起始刺激强度为500mA,之后逐渐加强。腓肠肌收缩产生的图象最开始为一条平滑的直线,而后刺激强度的不断增加,当强度到达膜电位阈值之后图像出现第一个单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不断增加,腓肠肌收缩图象的幅度不断增大,当刺激强度到某一数值(即最大刺激)后,图象的幅度不再增加。
2、控制刺激的强度不变,逐步提高刺激的频率。若刺激频率较低,当腓肠肌受到单次有效刺激时,若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之后,则每一次刺激所产生的收缩均为单收缩,所描记的收缩曲线呈单峰状。
随着刺激频率的不断加快,若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的舒张期内,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收缩为不完全强直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若继续加对腓肠肌的刺激频率,使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内,此时肌肉细胞会产生强直收缩,则各次的图象会融合起来,表现为相对平滑的上升的曲线。
五、实验机制分析与讨论
1、腓肠肌为可兴奋组织,安静时膜电位处于静息电位状态。只有当其受到有效刺激时才能达到或超过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产生收缩曲线的变化。又因腓肠肌是多细胞组织,故在一定范围内,其所受刺激与反应之间不会表现出“全或无”的关系。
第一次实验刚开始时,刺激强度较低,属于阈下刺激,肌细胞产生局部兴奋,产生电紧张电位,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所有肌细胞均未发生收缩,此时所描记的收缩图像表现为一条相对平滑的直线。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强,逐渐达到部分肌细胞的阈电位,部分肌肉细胞兴奋并产生小幅度收缩,此时图象产生的幅度较小。刺激强度的进一步加强使得更多的骨骼肌细胞达到阈电位并产生收缩,图象的幅度不断增大。
当刺激强度到达某一个数值,即最大刺激时,所有骨骼肌细胞都产生了兴奋,此时肌肉出现最大收缩反应,之后收缩幅度不会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骨骼肌收缩幅度的大小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和(参与收缩(可兴奋)的骨骼肌细胞的数量)。
2、由于骨骼肌的绝对不应期很短,能接受较高频率的刺激而产生兴奋,故其收缩总和是由多个有效刺激引起的收缩重叠的形式。给予肌肉不同频率的刺激会得到不同的收缩形式。
第二次实验开始时,刺激的频率较低,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次刺激引起的收缩过程结束之后,因此只引起一连串的单收缩。随着频率的增加,当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过程的舒张期,故产生了不完全强直性收缩的图象,此时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
再增加刺激强度,当每一个后续的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过程的收缩期,此时各次收缩的张力变化和长度缩短完全融合,产生了完全强直收缩的图象。由此可见,骨骼肌极短的绝对不应期和能够接受较高频率的刺激再次产生兴奋的能力是强直收缩产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