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区域的发展方向,工业企业的合理组合和布点,区域性的交通、动力、水利、农林、环境保护等各项工程设施和建筑基地的综合安排,居民点体系的规划等。
在区域分析中,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包括宏观政策、微观政策、支持性政策、限制性政策,
区域规划
政策研究应注意与国家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一致。
扩展资料
区域分析的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
区域分析的空间管制,主要明确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落实与上一层次空间、周边区域空间的协调,以及区域空间内部的次区域空间之间的协调。
区域分析的协调规划中,协调的重点是区域功能分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建设等。一般使管制要求落实到区域空间上,将区域整体分成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4 种类型(依据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
区域空间管制的主要依据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尤其是区域空间生态适宜性的评价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区域分析
哈尔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地域性研究:滨水景观设计案例ppt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活动都与之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一些城市依水系而发展,商业贸易随水系而繁荣。这些由江、河、湖、海衍生出来的城市滨水地带,是城市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人们在关注城市水环境物质、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对其精神层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城市滨水区不仅是城市特殊的环境地段,更是城市文化的敏感区域,具有独特的景观特色。良好的滨水区景观能够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提升城市整体的景观品位,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一、哈尔滨滨江地理概况
1.城市渊源
“哈尔滨”来源于女真语“阿勒锦”,本为“天鹅”之意。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广阔湿地与河流两侧,正是天鹅迁徙时的必经之地。虽然这一名字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独特发音,但也恰好映射出这座城市与滨水之间的特殊渊源。哈尔滨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城市,其建设始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城市作为铁路建设运营中心,选址于铁路线与松花江的交叉处,哈尔滨成为了当时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大批的建设物资沿松花江而来,大批的外国人和外国资本纷纷涌入,城市和商业贸易随之发展壮大,沿江的滨水区域奠定了哈尔滨滨水区城市格局的基础。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尔滨中西合壁、格调鲜明的建筑风格,整个城市异域风情尽显,被冠以“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可以说,哈尔滨的滨水资源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2.滨水概况
哈尔滨在气候上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城区内滨水地带可以概括为“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一江”即松花江,具体包括城区上下游长达120公里、总面积881.55平方公里的水域和沿江两岸纵深500―3600米的带形空间;“两河”即呼兰河和阿什河水域及两岸纵深50―200米的带形空间;“三沟”即马家沟、信义沟、何家沟水域及两岸纵深30―50米的带形空间;“四湖”即长岭湖、太平湖、阿什湖和黎明湖水域及沿湖50―100米的带形空间。在哈尔滨,最为著名的太阳岛风景区是松花江北岸的一颗明珠,也是哈尔滨标志性滨水景观区域的成功案例。这一风景区融生态、休闲、度假、滨水活动、冰雪文化于一体,成为了松花江沿岸乃至哈尔滨市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久负盛名、家喻户晓。得天独厚的滨水资源,为哈尔滨滨水区域的规划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和区域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是城市景观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城市景观的一般特性,都应遵循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普遍原则,但它又是具体的,具有其“滨水”的个性。
1.以人为本原则
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亲水性,现代滨水景观设计应更多考虑将水体与人的精神需求紧密结合,以对人的心理、行为分析作为设计的基础,注重人们在场地活动中的各种功能需求,使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得到更大的延伸。
2.生态化原则
水是城市的命脉,维系着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既能承载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源涵养、维护大气成分稳定的运作功能,还能改善城市气候、调节生态环境、增加自然环境容量,促使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滨水区是形成城市生态景观最重要的部分,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不可缺少的元素。
3.整体性原则
滨水空间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带动城市经济,促进城市整体建设发展。滨水空间的规划要力求加强和城市整体之间的联系,避免将滨水区孤立地形成一个独立体。强化滨水景观与建筑单体及公共空间之间的连续性,让滨水空间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
4.地域性原则
景观的地域性不仅展现某一地域范围内独特的自然景色,也反映出了这一范围内人类在自然中留下的印迹与延续的文脉。水系能够塑造和承载城市的这一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城市个性和地方精神的代表。所以,城市建设应当将历史融入现代化建设,将滨水区作为雕塑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和彰显本地特色的改造更新的措施,创建城市滨水空间的独特个性。
5.安全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一般都紧靠水体,容易受洪水的威胁。因此,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在考虑美观的同时必须以防洪泄洪功能为前提,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在注重安全的同时增加人们亲近水体、亲近自然的机会。
三、哈尔滨滨水景观地域性塑造的主要表现
对于哈尔滨滨水景观地域性的塑造,在遵循滨水景观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具体通过以下三方面表现出来。
1.整体规划上
(1)景观要素相互协调
景观环境因素包括以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等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因素,以及由历史因素、文化脉络、社会经济等构成的人文景观和以滨水街道、岸线、建筑、小品为主的人工设施因素。三者在滨水景观地域性塑造上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自然要素是基础,人文要素要遵从自然条件进行构建,人工设施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具体呈现手段,它们共同作用于地域性景观的特征表达。哈尔滨作为北方寒地城市,由于气候、地域等特殊条件,设计中更应注重整体协调性这一原则,不仅滨水区各地块之间的设计风格、绿化形式应尽量统一,体现出和谐感和整体感,还应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加强滨水自然景观资源与城市的融合性。要从城市总体布局入手,从整个城市的构图来考虑主次与取舍,力求达到具体形式和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高度契合,以营造能够满足人们多种需求的城市亲水环境。
(2)天际轮廓线设计
天际轮廓线是建筑物在人们眼前所呈现的一些高低起伏的线条以及一些块状结构,是建立城市印象的重要因素。滨水区在城市常以“边沿”的空间形态展示出来,为人们感知城市风貌、控制城市天际线提供了良好的机缘。哈尔滨的松花江沿岸是特殊的滨水景观区域,是城市活力与美丽的源泉。目前的规划布置上,两岸天际线的主韵律感还不够突出,沿岸建筑纵深层次感不强,整体风格也不够协调。沿江的滨水地带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天际线要注重景观布置的层次感和构图的合理性,提倡简洁美感、协调有变化的建筑屋顶处理、完整而富于韵律的景观序列、优美而独特的视觉效果,最终形成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天际轮廓线,以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
2.城市特色上
(1)延续冰雪文化
传统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中最直接的代表,冰雪文化是哈尔滨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作为北方特色和城市内河的冰雪景观,在其设计中应反映传统文化和地方文脉,将冰雪景观与城市环境相结合,自然冰雪景观与人工冰雪景观相结合,冰雪民俗、冰雪艺术与冰雪运动相结合,融观赏与娱乐于一体,增强人与城市滨水之间的互动,增加城市的活力和地域特色。
(2)传承历史文脉
滨水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起源地,也是城市的历史文化景观,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定的历史环境,使哈尔滨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交融的文化特色,特别是西方文化在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上留下了很浓郁的异域色彩,充满欧陆风情的景观小品随处可见。漫步于优美的斯大林公园、沿江的防洪纪念塔、具有俄罗斯古典风格的江畔餐厅、罗马回廊中,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洋气的城市特质,这种特殊的文化情结已深深地嵌入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胞,影响着这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滨水景观规划上应注重新旧部分的协调统一,特别是要对滨水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与构筑物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合理布局新建筑、新景观,风格上既延续原有格调又能体现时代风貌,让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在此进行和谐地演绎。
(3)体现时代特色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进步,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对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进行再开发与再利用,对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面孔具有特殊意义。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既有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遗存,也具有体现时代特色的新型工业,要利用好这些景观元素,增强区域特色。在具体的景观规划中,可建造大型的工业文化主题公园或广场,也可营建区域性的景观节点或塑造工业景观小品。要注重环境与对应风格相协调,在自然风景与工业文化有机融合的同时,利用这种鲜明的抽象语言来打造区域特征,体现时代特色。
3.材料选取上
(1)利用本地植物
北方地区的植物种类虽然不如南方丰富,但可以尽量选择体现滨水景观特点、代表地方特色、群众喜爱的树种作为基本树种,如白桦、枫树、松树,还有哈尔滨的市花丁香花这些在北方的自然风景的构图中较常见的树种,作为构成哈尔滨滨水代表性景观的重要元素,综合运用植物配置知识,创造一个色彩丰富、层次鲜明、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景观形态多样化、景观结构优化、生态功能完善、空间尺度适宜的绿色景观环境。
(2)选取当地材料
现今的滨水景观设计实例中,设计师过多关注的是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而对当地材料的信息缺乏了解,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乡土材料。这既是对当地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地域性的忽视。在一些护岸、步行道、栏杆、座椅、指示牌、小品等局部设计的材料选择上,可尽量就地取材,运用地方材料,这不仅可以创造一种亲切、自然、质朴的感觉,同时也为滨水景观地域性的塑造锦上添花。
结语
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滨水区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滨水景观对提升城市内涵、塑造城市形象、传达城市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优秀的滨水景观在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亲水需求的同时,更是对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强本地居民对自己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使外地游客能够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哈尔滨作为历史悠久的北方边境城市,拥有丰富的滨水资源和特殊的文化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新时期整个城市的兴盛繁荣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了滨水空间在城市整体环境空间中所扮演的这一重要角色,并不断地探索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增添城市魅力的发展方向,正在建设中的群力新区以及正在规划中的万倾松江湿地,大大丰富了哈尔滨滨水景观规划建设的宏伟蓝图,秉承着打造哈尔滨“欧陆风情、冰清雪韵、多元融合、健康文明”城市品牌的拓展理念,相信哈尔滨滨水景观在不远的将来必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文化厅2010年度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名称为哈尔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0B043)
参考文献:
[1]段全猛,王法,裴东伟,哈尔滨滨水空间开发利用对策研究[C].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2]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998(3).
[3]崔柳,田大方.中小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地域性现状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9(5).
[4]郭海博.哈尔滨市何家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区域分析与规划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区域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人口数量的增加可以增加区域的经济活动,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益;人口数量的减少则会减少区域的经济活动,降低区域的经济效益。
(2)人口结构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质量。如果区域人口结构中有较多的劳动力,则可以提高区域的经济活动,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益;如果区域人口结构中有较多的老年人,则可能会减少区域的经济活动,降低区域的经济效益。
(3)人口流动的影响:人口流动会影响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质量。如果区域人口流动较多,则可以提高区域的经济活动,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益;如果区域人口流动较少,则可能会减少区域的经济活动,降低区域的经济效益。